2024年度总结

开篇

从2014年开始,我每年都会写一篇年度总结,而2024年的这一篇,恰好是第十年。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间已从少年步入中年。很感谢10年前的自己,养成了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。让如今中年时感煎熬的我,能够时不时回望少年时的心境。现在看来,那时虽有些幼稚,却充满了朝气和活力。

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

如今,我对这句话有了共鸣。

其实,2023年的总结也写了,但当时没有选择公开。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一年的状态比较负面,不想释放出太多负面的情绪。

修养

翻看 24 年的日记,年初和年末各经历了一次感染。年初的那次是细菌感染,高烧不退,输液一周才得以缓解,所幸没有咳嗽;而年底则是支原体加病毒感染,咳嗽反复发作,持续了近一个月,虽然这次没有发烧,症状却十分顽固。回想十年前,我几乎不会为健康问题担忧,但现在却开始认真研究养生知识了。

健康是唯一的上帝,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,才有追求其他可能性的基础。

身体

从第四季度中期开始,我恢复了规律的抗阻训练。得益于年轻的时候打下的身体基础,完整的知识体系及详细的训练记录,我很快便回归了规律训练的轨道。尽管体重比当年低了 15 斤,但在不长的时间内,我逼近了之前使用的训练重量。以下是我的训练恢复轨迹,希望能为那些在 2025 年有锻炼或恢复锻炼计划的朋友提供参考:

阶段一:心肺恢复期(2 周)

  1. 第一周:跑步机,楼梯机,低强度有氧->中等强度有氧;
  2. 第二周:全身肌肉状态激活,每次训练选择全身每个部位的一个动作做一组,以极低重量(例:空杆卧推、深蹲)高重复次数(15-20),然后进行有氧训练。这一阶段主要是让身体重新适应力量训练的动作模式。

阶段二:动作模式回忆 + 强度适应期 (2 周)

  1. 第一周:低重量 正常组数(3-5 组) 高重复次数,主要的目的还是增强心肺功能。
  2. 第二周:中重量 正常组数 中重复次数(<12 次),逐步增加训练强度。

阶段三:正常分化训练

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适应,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了抗阻训练的模式,可以开始进行常规的分化训练。这一阶段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训练容量。

令人惊喜的是,恢复锻炼后,身体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反馈。第 7 周深蹲、卧推、硬拉采用了 555 的增力模式训练,两个半月的时间,达到 100 KG,70 KG,110 KG 的水平。比我原计划提前了至少半个月。至今我仍记得那天的兴奋。Muscle never lie!!! 重新建立与身体的沟通,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。

“效率”的恢复背后,离不开严格的控制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严格控制了组间休息时间,无论训练强度、组数或重复次数如何变化,组间休息时间都保持高度一致。

另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从以前的三分化,变成了现在的二分化。相比三分化需要一周 6 练以充分利用 72 小时的超量恢复周期。二分化一周四练的频率更适合我现在的生活状态。尽管二分化的增长速度可能不如三分化明显,但能够坚持的计划才是好计划。

不过,使用二分化的过程中,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。目前未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。在上肢训练日,需要练到胸,背,手臂,肩膀,动作非常的多,在锻炼完大肌群后,能量的消耗过大,导致无法分配精力去顾及小肌群。为了完成任务,许多小肌群的训练组变成了”垃圾组”。

健身先健脑,在身体这项长期投资中,我学到了很多。除了不停克服阻力,打破一个个 PR(个人记录),并增强信心外,还有对如何以最效率的方式达成目标的思考。目前,我的答案是:

  1. 明确的目标
  2. 清晰的规划
  3. 坚定的执行

同时作为一名碳基生物个体,深知自己受自然规律的统御。为了更好地顺应身体的激素节律,我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,使其与生理机制相协调。为此,我制定了以下规则并付诸实践:

  1. 睡前与手机隔离:为了防止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,我在睡前将手机放在远离卧室的地方。这样可以避免在清晨醒来时因过度刺激而释放大量多巴胺,从而保持一天的精力和情绪稳定。

  2. 及时接触日光:清晨的日光通过刺激视交叉神经,能够有效重置生物钟,并促进血清素的分泌。因此,我每天尽量在早晨接触自然光,帮助身体快速进入清醒状态,同时为一天的情绪和能量打下良好基础。

  3. 多与自然环境接触:抓住一切机会与自然环境互动,比如在公园散步、在树林中呼吸新鲜空气。这种接触不仅有助于多巴胺的储备,还能缓解压力、平衡身心。

精神

24 年身处的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,加上某天突然感受到的力不从心,让我开始关注起了情绪、衰老和死亡的命题。

情绪管理

24 年总体的情绪反应总体不够积极,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并不很是让人满意。这些年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高敏感人格。这种敏感并非黛玉葬花式的多愁善感,也不等同于脆弱,而是对外界信号有着更强的敏锐度和反应力,常常会不自觉地延展许多细节,会下意识的想很多。也许大家能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这一点。

举个例子,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语言或行为,去推测对方的动机,进而上升到对价值观的判断,同时还会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法,并规划好执行的时机。虽然这种敏感让我在某些方面更具洞察力,但也让我更容易陷入过度思考的漩涡中。

从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学到的课题分离方法,以及领悟到的”关我屁事,关你屁事”的理论,让我逐渐建立了很强的边界意识。这种能力让我在面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时,能够自动屏蔽掉不必要的干扰。这项能力确实极大地减少了信息过载的困扰,让我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意志。

然而,这种边界意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对于一些本应关心的情绪信号,尤其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,也会因为习惯而忽略。这也让我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冷漠或疏离。

焦虑处理

在环境和年龄的双重因素影响下,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中年危机的焦虑。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,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好奇心和热情正在迅速消退,曾经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的心态似乎被现实逐渐磨平;另一方面,我也清晰地意识到,自己的能力成长速率几乎趋近于零,进入了一个停滞期。

为了缓解焦虑的问题,我也专门去学习了缓解焦虑的方法,在此分享给大家:

  1. 后退式语言:把当下的想法写下来,这样就能意识到这只是个想法,而非现实。
  2. 具体化情绪类型:通过查阅情绪轮,具体化情绪类型,比如沮丧还是悲伤。这种具体化让人更容易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,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。
  3. 早期情绪预警:提前捕捉,就能尽早行动。
  4. 暂停个人化幻想:当事情不如预期时,提醒自己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。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个人能够控制,过度自责只会加剧焦虑。学会客观看待问题,能够更轻松地面对挑战。
  5. 扔掉精神过滤器:人们容易丢弃掉美好的事物,而去关注负面和消极状态。需要强化对美好事物的感受。
  6. 正念训练:正念不是总想积极的事情,而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专注。
  7. 自我安抚工具箱:听自己喜欢的歌,吃自己喜欢的食物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

自我觉察

11 月上旬和朋友约饭,期间聊到了 MBTI 的话题。晚上发了一套详细测试题给我,结果是ENTJ。这种人格类型被描述为注重理性和逻辑,但同时也缺乏耐心,容易显得急躁。我认为还蛮契合的。

在日常沟通中,我发现自己追求逻辑性和结构性的表述。如果对方的表述缺乏条理,我很容易失去耐心,甚至会直接问对方”你是不是想说这个”或”你是不是想要那个”,试图快速理清思路并结束话题。

特别是当谈论的内容并非我感兴趣的话题,比如日常琐事或八卦时,我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。最多 10 分钟,我的思绪就会开始神游,不自觉地思考其他更有意思的内容。

另外,我发现大多数人在沟通时往往会先表达情绪,然后再谈论问题本身。遇到这种场景,我恨不得手上有个快进或者倍速按钮,能直接触及问题本身。但我看过一篇文章,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“情绪如果不被解决,人是不会去解决问题的”。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欲速则不达。

但我已经开始刻意培养耐心了,每次想打断对话的时候先忍住,至少做到先听人把话说完。同时,我也在刻意练习如何优先响应对方的情绪反应,而不是直接跳到问题本身。虽然这种改变并不容易,至少是一个不错的开始。

职业

规划

从23年开始整个市场环境就处于一种持续动荡的状态,24年愈演愈烈。仅从目前的结果来看,在持续的风暴中幸存了下来。但很难评判现状到底是一种幸运,还是一种不幸。从积极的角度看,我的技术栈更加广泛了;但从另一面来看,我精通的技能的深度已停滞不前。

22年,我曾对短期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,但现在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从求发展转化为求生存。个人发展和时代进程息息相关,不巧的是,时代的下行周期刚好与壮年叠加。两三年前,还憧憬着薪资的增长和跳槽带来的更好机会;现在的态度却变成了–活着就好。

技术

Native

在技术层面上,24年我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研究Swift 6.0,其中最为关键的改进是其结构化并发模型。这一模型可以在编译阶段就确保线程的完全安全,标志性的引入了Actor模型和@Sendable修饰符。与之前常用的GCD模型相比,迁移到Swift 6.0的工作量非常庞大。

新引入的@MainActor@Sendable等修饰符,对原有项目产生了侵入式的影响。这种变动有点类似于在一个成熟项目中引入Rx编程,引入Rx可以做到与旧逻辑并行不悖,但将项目迁移到Swift 6.0则会使得大量原有代码出现编译错误。

自从Swift出现并开始使用以来,相比于Objective-CSwift确实在使用体验上有了显著的改进。然而,在过去几年中,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化,Swift从一个小巧精致的语言逐渐变成了一个功能庞大且复杂的体系。

为了更好地支持SwiftUICombine这类现代框架,引入了propertyWrapper(类似Annotation,但又有点不同)和opaque type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。为了实现线程安全,又引入了Actor模型,极大地增加了学习成本。

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,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如此有限,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,确实让人感到力不从心。

“吾生也有崖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崖随无涯,殆已”

Front-end

24年,参与了包括一个使用·React Native·的移动端项目在内的两个前端项目。这期间,我累积了不少关于TypeScriptJavaScript的使用经验。对于TypeScript,我有一些初步的感受和体会,虽然这些体会可能还不够客观和深入。

TypeScript试图在提供强类型支持的同时,保持JavaScript的灵活性。虽然它被标榜为一种强类型语言,但它并没有达到像Java或C系语言那样的编译时类型确认的严格程度。我更想把它定义成一种”不那么强类型”的语言。不过目前的认知尚浅,再使用一段时间说不定有更新的理解。

TypeScript在编写业务逻辑时的灵活性是其一大优点。例如,当涉及到model的定义时,相比于其他语言需要手动定义多种构造函数,TypeScriptJavaScript允许开发人员直接使用解构赋值来简化数据转换和处理过程。

痛点也有,例如,在深入方法的实现时,有时会在VSCode或WebStorm中遇到无法继续跳转查看更深层代码的情况。以及props的传参要解构使用;调用函数参数没有签名;三个optional type的参数只想传第三个参数的时候,前两个必须要传null,或者直接将参数设置为对象使用。这些特性让我在使用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”不得劲”。

不过,从更广的角度看,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类型和设计方式的编程语言也是件好事情。不仅能保持工作的新鲜感,还有助于时不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对技术的偏见。

AI

说来有些惭愧,24年虽然计划系统地研究LLM的基本原理,但实际上并未能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。只是浅显地了解了如何使用合适的提示词与AI进行有效的交互。

目前,我仍旧主要将AI视作一个具有上下文理解能力的搜索引擎。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,AI能更加便捷地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体系化的整理。类似copilot的代码生成工具,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完成生成测试数据,搭建脚手架、解析数据结构、编写单元测试这类工作了。这些琐碎的工作交给AI完成,极大地减轻了工作负担。

然而,处理大型项目,复杂工程和代码结构的时候,AI的能力仍显不足。它能生成有价值的建议,却依旧需要反复修正才能真正适用。这一方面,开发者仍需对编程语言、架构设计、API使用和业务上下文等拥有深入的理解,才能避免被AI误导。

毋庸置疑,AI的普及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因此,适应并掌握这一工具,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。

体验

游戏

《魔兽世界》-地心之战-S1: 国服回归,玩了总共三个月,算是赛季毕业。这款游戏总能带给我很多青春的回忆,到现在我还能记起初中时第一次进入游戏,从丧钟镇醒来的震撼。说实话,我很喜欢这款游戏,但我更喜欢的是那时和朋友一起玩的感觉,和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。

音乐

华语乐坛的落寞也不是一年两年了,各种AI生成的抖音神曲霸占了各种排行榜。今年还有几首不错的歌,值得记录。

  • 《瘦子》- 丁世光:吉他的旋律很好听,而且发行日期刚好是我的生日那天。
  • 《才二十三》- 方大同: 简单的旋律,听起来很治愈。
  • 《劣根》- 魏如萱:”难怪你崇尚画意,因为你从不想言明。有些事只能有动机,而不能下决心”

回味经典

《鼓楼》- 赵雷:这首歌让我回忆起那些年在北京求学的时光。那是春天漫天飞舞的杨柳絮,夏天背心大裤衩去的水立方,秋天满眼金黄的学院路,冬天冰天雪地的奥体森林公园。是逛了太多次不想再去的昆明湖,是去了一次再也不去的八达岭长城,是645路公交车。是如今已经卖给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北四环中路35号。

番剧

  • 《葬送的芙莉莲》:非常舒适的节奏,看了一集之后就给身边的人疯狂安利的神番。
  • 《间谍过家家》:阿尼亚实在是太可爱了。
  • 《胆大党》:总是觉得画风有点似曾相识。

  • 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
  • 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  • 《埃隆马斯克传》
  • 《稀缺》

播客

  • 《科技早知道》(这个栏目,其实写在了去年的总结中,质量上乘。)

其中卫哲访谈让我受益匪浅,将其中内容做个简单的摘要。

整理碎片时间 (由零到整)
30 年的职业生涯分配(10-10-10)
    第一个 10 年:能力培养
    第二个 10 年:能力变现
    第三个 10 年:退休准备
做正确的决策和把决策做正确同样重要
工作和生活的平衡:
    小平衡:每天的平衡
    中平衡:年度的平衡
    大平衡:人生的平衡
选择工作:
    第一年努力学习
    第二年成为中流砥柱
    第三年成为导师
  • 《碳基生物生存指南》

展望

这一部分是真不知道要写点什么了,毕竟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呈现一种衰退的姿态。至于计划肯定还是设定了,一年能完成一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。如果实现了,就留给2025年的总结。

新一年,我最大的愿望依然是保持健康,同时也希望自己在心态上更有韧性,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衡。

最后用一句话喜欢的作为结尾:

我心中曾经执剑的少年,此刻也混迹在市井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