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20岁的最后一年

istockphoto-1283271579-170667a

2021年度总结

概览

2021年经历了相当多的变化,人生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回顾2020年给2021年制定的年度目标,和前些年的差不多,依旧好些没完成。

所在的平台今年又兴起了OKRGoogle在90年就提出的目标管理工具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需要订立一些有挑战的目标,因此如果你的目标都被很好的完成了,可能是因为你的目标订的没有那么有挑战……

每年都有订立计划的习惯,2022年也不会例外。准备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所以并不准备再把计划公开出来。可能会以里程碑的形式,在明年的复盘计划中展示出来。

职业生涯

开局

2021年开头可以说是非常不顺利了,经历了职业生涯上剧大的一次的PUA。从业以来,不算是那种1%的优秀员工,但至少也在力争上游。不管是工作上的任务,还是自我要求基本都没松懈。这也是在职业生涯中,第一次遭受如此对待。PUA的可怕之处在于,不论你做得有多么好,总会用可以更好这种说辞来打压你。

收集了很多的信息,明显地被偏见和歧视对待了。好在及时换了换环境,若还在那里,会把人恶心坏的。换了一个环境后收到的评价,和之前收到的评价。不能说是毫无差别,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了。感受到了这个平台的割裂,标准的分裂,前期积累的好感也消磨殆尽。

经历

年后和一群小伙伴出差西安,做另外一个区域的项目。拥有了截然不同的项目感受,这大概是我做过的工程实践最好的一系列项目了,加上对新技术的包容度很高。可以在项目上尝试一些新的技术,实践一些自己想法。在出差周末空闲的时候,还在公司看完了一本相关新技术的书。

在西安认识了一群新的小伙伴,大家总体都比较腼腆。却也遇到了一些不仅仅可以讨论技术,还可以讨论意识形态、各种主义、社会现状的人。

年中开始身边开始有兄弟离开,可能是离开的兄弟数目有些多,其中不乏一些技术能力受到自己认可的兄弟。随之出现了技术层面的想法、实现,无人可讨论的场景。自己输出多了许多,却缺乏有效地输入。少了很多Battle,少了很多成长的乐趣。

讲真许多优秀的人离开,让留下的自己像个垃圾。

看过一句话:

公司就是一口井,大公司的井口大一些,小公司的井口小一些。待得时间长了,都成了底下的蛙。

去年在我的印象中,似乎没有那么多人离开,也可能是那个时候认识的人少。加上今年公司强行推出了一个考核项目还和职级绑定,引起了很多争议,很难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。看到邮件上千条讨论,我的观点如下:

  1. 如果一场考试,在业界完全没有影响力,通过的意义在哪里?
  2. 如果招聘启事上,把通过这个考核作为必要条件,会有多少人选择这家公司?
  3. 如果真是一个好用的工具,它的推广肯定是自下而上的,而不是需要和职级挂钩强推的。再阴谋论一些,是不是公司用来裁员的工具?

一起出差的提桶兄弟

收获

诚然过程有些坎坷,却也不乏收获。

思维方式

  1. Take intiative: 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做在做普通的功能, 但总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很小的code smell。要想办法平常的工作中,找到成长的点。多问为什么,追根溯源,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?带着这些问题,就可以发现很多别的点。了解自己弱项的比如客户沟通,也要自己主动创造机会。
  2. Communication: 跨团队的沟通很重要,了解别人在做什么。别人做的东西能为你做什么?你做的东西能为别人带来什么?把路子打开,如果觉得自己做的东西不是太有趣,了解其他的项目也就多了个选择。
  3. Presentation:平日里的工作内容80%,甚至90%都没有什么意义的,但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很重要,这一点程序员群体都不是很重视。从带团队的角度讲,highlight团队的工作其实是件相当重要的事情。团队若有一个PPT专家,真比完成那80%的普通工作有效果,这一点上客户的PPT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。
  4. Connection: Communication主要是跨团队的协作。Connection是指要在更大的范围内,进行信息交换。teamteam之间,accountaccount之间,部门和部门之间,甚至公司和公司之间。形成自己的Networking,拥有更全面的信息,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决策,尽量避免一叶障目的情况发生。当然,这些都需要自己主动去建立。

令人羡慕的技能

语言能力

项目上的非tech角色都在客户侧,身为开发和客户的交流非常频繁,英语能力还是得到锻炼了的。语言这东西,不能脱离日常使用场景,有语言环境进步的速度远比和机器交流提升的快。

项目管理

尝试在项目上做了一些management的工作。自己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对他人负责的人,推到了那个环境下,感觉自己做得像一个保姆。

项目上的杂事太多,有段时间觉得做了很多事却也什么都没做。脱离切实的代码需求,让人觉得非常空虚。后期团队成员的成长,虽然让自己有了一些获得感,但远没有自身成长带来的喜悦给力。

我的观点是中低层管理者一定不能脱离技术能力,成为一个上传下达的工具,周报收集机器人。脱离了自己的技术能力,就会强依赖于平台,就会在市场上会丧失竞争力。如果成为不了战略上的决策者,那就要成为一线上解决问题的人。观察在任何公司待得很久的人,往往是那种所谓的中层管理者,身处其中无不挣扎。

技术成长

2021年这大概是做得最差的一环,只是学了一些新的框架。向下缺乏了对底层实现地挖掘,向上缺乏对架构设计的输入,算法能力的复习也是时断时续。欠下的债,总要还上。

对公司的看法

目前看来公司依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环境,可以支持内部跳槽,加上项目上有小伙伴直接跨国跳槽,让我看到了另一条道路。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外企,还是不免受到国内习气的侵染。办公室政治、潜规则不能说是没有,只是藏得比较隐晦罢了。

对个人而言,一定要形成一套自我的评价体系。接受到外部评价体系的反馈后,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。

躯体和精神

身体锻炼

健身游泳了解一下?

现在满地的商业健身房,销售地推说的最多的话如上,让人感觉健身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。然而健身也是一个专业领域,做的是身体工程的事。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需要刻意练习,需要量的积累,甚至整个生活方式的配合。

时至今日,健身于我,已经变成和吃饭喝水一样普通且必要的事情。我不是很喜欢自律这个词,维持自律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的事情,其中往往夹杂着别人对你的评价。很多人觉得能坚持健身很自律,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是一件反人性(懒)的事情。至于已经习惯的人,就是生活的平常事。

关于好处,目前能总结这么几点(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):

  • 内在
  1. 血清素:斗志昂扬,具有攻击性,提高压力耐受度;
  2. 内啡肽(脑内吗啡): 快感荷尔蒙;
  3. 多巴胺:幸福感;
  4. 皮质醇:压力相关激素,但一定的皮质醇水平,有助于记忆。

身体分泌的激素,是人类情绪的控制器。精神状态,专注能力都与其相关。

  • 外在
  1. 可量化的强度(重量)提升;
  2. 视觉可见的形体差距;
  3. 连接更多人的可能性。(同好社交,跳出圈子)

以上都是获得感、成就感的源泉。

年轻的小伙和中年的我

收获

今年由于有了宝宝,作息变得极其不规律。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状态全面的下滑,不论是围度、强度、精神状态、体重,都有非常明显的退步。

2021年初,卧推70KG如呼吸一般的轻松。到了年底,做两个都锁定不了,60KG执行起来也有些坎坷。作为一个有健身追求的人,还是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。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了,毕竟去年三分化可以达到六练每周。现在不仅无法保持一周三次的训练频率,甚至连觉都睡不好。得此结果,意料之中。

想通之后,人豁达了许多。加上人到中年,已经不是18、9岁小伙子,全身上下充盈着荷尔蒙的时期了。现在对健身房中能完成很大强度的人,也没有那种羡慕的情绪了。更多的关注起了自身,减少了横向比较,轻松了不少。三分化周6次的计划,已经不适合这个阶段的自己了。新的一年二分化周4次无分化周5次的计划,会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条件的自己。即使退步了,还是会设定目标督促自己进步。减少了训练频率,就得更注重专注度执行质量

精神世界

阅读

2021年非技术阅读,主要类别社会历史生理心理

一个人活在世界上,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:即人与自然的关系,人与他人的关系,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。 -梁漱溟

让我对社会学产生了一些兴趣。

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

读了项飙的 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,读起来有些晦涩。提供了一些我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点,比如

一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?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?主导意识是什么?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,能够分成几类。

这个体系可以是家庭、可以是团队,可以是公司,可以是兴趣小组,是组成个人生活的小单位、小世界。对这种基本单位的观察,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。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,却难以说得清楚。

还有就是叙述观点时,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,尽量避免一些下定义的用法。

《睡眠革命》

90分钟的一个睡眠周期,睡前的仪式感,补睡的策略,都是书中提出的概念。一直健身的我,甚少遇到睡眠问题。但家有新生儿之后,唯一能做的,就是让自己每一段睡眠尽量卡在一个睡眠周期中。然而整体睡眠时间的缩短,还是难以让日间的精神状态变得饱满。

《煤气灯效应》

来源于一个叫《煤气灯下》的舞台剧,识别心理操纵反PUA。发现自己可能并不容易成为一个情绪暴力的受害者,很多时候反而容易无意识的成为情绪暴力的施暴者。读完最大的收获,就是除了新生儿对父母有着强依赖,其余任何时候人都有退路。无论是在亲密关系,还是职场关系,血缘关系中,只要坚信有退路,别人就难以对你形成操纵。

在任何场景中有的选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。所以凡事最好都有planB,做预案、做预案、做预案。

历史方面,主要看了二战中巨头们的故事。希特勒、富兰克林、丘吉尔、斯大林,巨头们拥有的共性就是坚定的信念感(甚至于偏执、极端),不囿于失败(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),极强的煽动性(发动他人的能力、洗脑)。

我的收获:如果以后有一条轻松的路和一条艰难的路可以走,选那条难走的。

观点

2021年的社会热点可能就是内卷了吧,对其手段就是另一个热点躺平了。

2021年可谓是反996元年,各家互联网大厂争相出台了按时下班,周六不加班的政策。随之砍掉的是加班费。事实上无非是各家大厂在作秀罢了,在不实际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,只减少工作时间。就是在变相的告诉你,不要在公司加班,回家加班,结果加班费还没有了。疫情之下,在家工作更能助长这种超长时间工作的现象。这些公司就是给15个人开30个人的工资,让其干60个人的活儿。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价格,只要条件足够好,总有猛士愿意上。然而业务上并没有强劲地增长,只能靠着延长工时,来做出一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样子。

关于躺平,在我看来这是年轻人积极心态的体现。当前的矛盾在于资本所得收入,远高于劳动所得收入。网上有段子调侃辛辛苦苦努力了一年,最后老板换了一辆车。躺平不是不努力不工作,而是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在自己身上,而不是画的饼上。躺平也是对抗消费主义的手段,身份认同、外貌焦虑无非就是想把你的钱从兜里骗出来而已。年轻人要是多关注于自身,从自己的成长获得认同感,就不容易被消费主义带偏。

家庭和育儿

2021年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一个宝宝,又多了一重社会身份-父亲。

在29岁的这一年里,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年男子。成为了一个上有老,下有小的人。是父母的儿子,是妻子的丈夫,是孩子的父亲。感受到了二人世界从来没有的压力,以及四脚吞金兽惊人的实力。

和她相处的过程中,痛苦和快乐往复交替。欣喜于她的成长,崩溃于她的任性。至此以后,自己的时间基本不存在,包括写这篇总结,都是和家里人协调商量来的独立时间。

一直以来,都是一个想当自我的人。对自己的时间、空间,都有着很高的要求。我的快乐更多的来自于自我的满足感,不太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或人。家庭的稳定固然重要,但我并不是能从家人的获得与快乐中,拥有获得感的人。

由于娃的存在,时间精力都碎片化了。我再也没有那种整段整段的时间来进行深度思考阅读学习了,总是需要先满足于她的需求。这让我非常苦恼,更何况孩子她妈了。我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产妇会有产后抑郁了,彻底变成了一个带娃的工具人。

家里也有老人来帮忙带娃,观念冲突也难以避免。家里最多的时候有四个女人,就娃哭这一件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。一个人如果有四个大脑,早就崩溃了。处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,也成了日常的工作,让人苦不堪言。

曾经我安慰自己,将宝宝看作自己生命的另外一部分,让疲惫的自己在哄哭闹的她时心里能平和一些。但现实不是这样,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不是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展现形式。我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才有余力照看她的情绪。因此需要重建 自己的生活规律,留出专门给她的时间,也得协调好家庭关系合理分配家庭成员的任务。

马上宝宝就要百天了,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。在两个多月的时候,就已经可以睡整觉了。之前为了照顾她,不得不放弃的习惯也在慢慢捡回来。在带孩子这个领域,还是一个新手,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。目前,已经适应了她的存在,还需要持续磨合,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。

亏电的爹和满电的娃

习惯与工具

2021年没有新习惯的养成,倒是砍掉了一些旧习。

习惯

日记

一直有在记录,除了刚有娃手忙脚乱的时候。好处就是每年复盘时候,素材都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。日记里除了记录了平日的感受和思考,也记录了工作相关的接口设计、代码逻辑。隔了一段时间,看到自己当时实现得并不优雅的代码。会看当时的心路历程,也能有新的收获。

财务

记账的习惯也坚持得不错,就是对预算的把控不够敏感,调整不够灵活。特别有了孩子之后,预算也没有专门调整过。

基本思路还是:

储蓄 = 预期收入 - 预算

可以把预算当作OKR的一个Result,达成还能收获额外的成就感。多年的财务记录,也可以当作数据分析的材料。从这些数据中,可以反推出人的生活状态的变化(单身、恋爱、结婚、买房、带娃),时不时来一次这样的自我剖析也别有一番乐趣。

股票、基金方面,没有投入时间精力去研究,所以没怎么碰。按照今年的行情,不买就成了赚……和一些朋友聊了聊,也是相当专业的领域。听起来倒挺有意思,2022年准备尝试玩玩。不做增值目标,权当人性实验。

游戏

作为一个网瘾中年,有了娃之后几乎和游戏一刀两断了。遇到想玩的游戏,会采用云通关的方式。。。。。。

工具

2021年最大的变迁,就是弃用了之前使用多年的印象笔记。原因很简单,国产化之后立刻沾染上国产软件的陋习,付费会员还各种弹窗广告,还加上了信息流。一位前同事今年加入了该司,已经尝试劝退。

尝试了两个笔记软件去替代

  • Notion:相当优秀的笔记软件,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就使用过。那个时候block条数还受限。软肋在于需要网络同步,需要梯子;对中文的支持还不是很好。目前工作方面的记录多放在其中,并尝试使用纯英文记录。
  • Obsidian:今年发现的宝藏应用,数据全部存在本地,用户拥有100%的数据控制权。以Markdown作为编辑工具,提供双链笔记的能力,可以配合卢曼卡片盒笔记法。自己也尝试了使用MOC的方式来重新索引自己笔记的内容。

目前还是Obsidian用的比较频繁,不方便的地方在于对网页内的剪藏。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简悦 + 同步助手,但有些网页的内容以Markdown的形式保存下来,格式会有异常。

同时印象笔记中的内容不准备全部迁移过来了,毕竟有3K+条。会把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迁移过来,以后会把其作为一个单纯的工作笔记检索工具。

最后

2021年的总结没有列大纲,想到什么就写什么。原以为这一年没有什么收获,毕竟娃把我的Q3、Q4填充得满满的,但回忆起来还是有东西的。

2021年对我也是挺特殊一年,除了有了娃以外,也是我20打头的最后一年。还有好些想法没有表达出来,待沉淀之后留给而立之年反思吧。